2023-07-07 13:55:23 来源 : 云南日报
左图为彝良县“云中苗寨”咖啡屋,右图为昭通市欢送外出务工群众集中返岗。
(资料图)
昭阳区靖安安置区香葱种植基地。
6月的昭通,山川叠翠,绿意盎然。从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就业帮扶车间到昭通苹果产业基地,从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到彝良县云中苗寨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一项项稳就业促增收的生动实践不断涌现,一个个富民强村产业展现生机活力,一座座和美宜居村庄绽放新颜。
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昭通市坚持把万脱贫人口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头等大事,抓实就业帮扶,发展富民产业,培育乡村业态,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推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画卷。
转移就业稳住增收基本盘
蓝天白云下,昭阳区靖安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香葱产业基地满眼皆绿,机耕路、供水渠、喷灌设施一应俱全,百余名务工群众有分工有合作,补苗、除草、松土,拔葱、分拣、装箱,忙得热火朝天。“在家门口的香葱基地务工,每天的工资在80元至120元之间,实现了照顾家庭、务工增收两不误。”从永善县搬迁到靖安安置区的群众李生贵高兴地说。
靖安安置区是全国最大的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承接昭通6个县区的偏远山区搬迁群众4万余人。为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靖安安置区党工委在抓好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同时,采取“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因地制宜打造香葱产业基地2000亩,帮助500余名不能外出的搬迁群众就近就业、务工增收。
除了香葱产业外,靖安安置区周边还布局了蔬菜大棚3000个、中药材基地1500亩、临街商铺万平方米、就业帮扶车间万平方米,开发公益性就业兜底保障岗位1379个,全力促进不能外出的搬迁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目前,安置区有劳动力22382人,已就业21441人,其中就近就业3200余人。”靖安安置区党工委副书记朱荣明说。
昭通市易地扶贫搬迁人口有万户万人,外出务工是促进搬迁群众增收的主要渠道。为让搬迁群众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昭通市紧扣群众增收主线,先后在8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设立30个就业创业服务站,强化技能培训,优化就业服务,深化与上海、深圳、浙江等地劳务协作,千方百计促进搬迁群众就业增收。目前,全市万搬迁群众转移就业18万余人,务工收入占搬迁群众人均纯收入的%。
作为我省劳务输出大市,昭通市农村劳动力有305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105万人,全市常年外出务工人员在250万人以上。稳住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就稳住了全市农村劳动力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的基本盘。近年来,昭通市坚持把劳动力转移就业促增收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围绕有组织、有技能、有品牌、有服务“四有”目标,市外构建“地域协作+行业协作+企业协作”的劳务协作体系,市内搭建“劳务企业+服务站点+基层网格”的就业服务体系,全力推动农村劳动力想转能转、应转尽转、就业增收。
今年以来,昭通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60万人,其中脱贫劳动力实现就业93万人,较2022年增加万人,一季度全市脱贫户和“三类对象”人均工资性收入3080元,同比增加%。通过实施订单式、定向式、定制式职业技能培训,全市技能劳动力达万人,技能劳动力年均收入较普通劳动力增加万元以上;打造“昭阳建工”“金江船员”等劳务品牌18个,从业人员达万人。
特色产业夯实发展硬支撑
夏日午后,走进昭通超越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数万亩集中连片种植的矮砧密植苹果长势喜人,不时可见来自周边村社务工群众拉枝、除草、整理果园防雹网的繁忙身影,正处于果实膨胀期的红露、华硕等早熟苹果压弯枝头,空气中弥漫着苹果的芳香。
作为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高标准苹果矮砧密植示范园,昭通超越农业有限公司采用国际领先的自根砧矮化密植技术,高标准打造10万亩现代苹果产业示范园,全园安装果树稳定格架、防雹减灾网,推广水肥一体化智能滴灌,使用成套的现代化果园管理机械设备,成为引领昭通苹果产业发展的示范和标杆。
“我家承包管理90亩果园,还负责管理果园抽水站,加上土地流转费等,每年总收入超过10万元。”昭阳区永丰镇新民社区村民孔令昆高兴地说,他把家里的几亩土地流转给昭阳超越农业有限公司种植苹果,又从公司承包了90亩果园来管理,公司以每年每亩650元的标准支付托管费,农忙时节他还要聘请七八个工人来帮忙,他从传统农民变成了有稳定收入的产业工人。
为延伸苹果产业链,昭阳超越农业有限公司在苹果基地配套建成4万吨苹果保鲜气调库、1000吨保鲜气调试验库、每小时20吨苹果智能分选线。每年苹果采收高峰期,开叉车的务工村民有20多人,在分选车间务工的村民有300多人。“我在苹果分选车间上班3年多了,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带班小组长,丈夫在园区开叉车装卸货物,我和丈夫每年的工资收入超过6万元。”说起苹果产业带来的增收机遇,新民社区村民孔维艳满心欢喜。
苹果产业是昭阳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昭阳区委、区政府出台政策支持土地流转,整合资金对产业经营主体开展基础设施支持、银行贷款贴息、联农带农奖补等,培育壮大苹果产销重点企业81个,全区苹果种植面积达73万亩,苹果总产量85万吨,综合产值90亿元。
昭阳区委主要负责人介绍:“目前,昭阳区苹果产业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群众参与的联动发展新格局,通过土地流转、资金入股、劳动就业等7种联农带农促增收方式,带动农户万户万人增收,其中脱贫户和监测对象万户72万人,户均收入达7万元以上,人均收入万元以上。”
昭通是农业大市,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种类繁多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农作物品种资源,孕育了丰富多样、品质优良、四季飘香的农特产品。近年来,昭通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特色养殖“六大高原特色产业”,成功创建了全国农业产业强镇5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13个,全省“一县一业”示范县3个、特色县2个。去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亿元,产业增加值亿元。
目前,通过建立完善产业联农带动促增收机制,全市农业产业覆盖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和“三类对象”万户,覆盖率100%;853个企业、1685个合作社与万有产业发展条件的脱贫户和“三类对象”建立了“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双绑”覆盖率达%,高原特色产业夯实了脱贫群众增收的硬支撑。
先导工程激活乡村新动能
月亮广场、苗寨新韵、民族文化墙,看得见的乡愁令人流连忘返;云中山居、花园餐饮、云中咖啡厅、百米烧烤长廊,乡村新业态激活发展新动能。作为昭通市首批3个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之一,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大苗寨村民小组盘活村庄资源、变身“云中苗寨”、迈向“美丽经济”,全村脱贫群众增收渠道实现新拓展。
“刚刚结束的苗族花山节期间,‘云中苗寨’3天时间实现营业收入33万元,乡村新业态发展渐入佳境。”彝良县“云中苗寨”乡村职业经理人柏令介绍,除了他是来自彝良县龙街乡的外乡人外,“云中苗寨”运营管理团队20余人全部都是本村人,每人月工资在2800元左右。自去年5月开园运营以来,共接待游客20万人次,实现经营收入210万元,带动苗寨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
“云中苗寨”是彝良县洛泽河镇龙潭社区的一个村民小组,现有苗族123户574人,其中脱贫户有108户503人,曾是昭通市贫困程度最深、脱贫难度最大、贫困发生率最高、巩固脱贫成果最难、返贫风险最高的自然村之一。2021年7月,在中国农业大学李小云教授团队的指导下,当地党委政府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理念,从乡村环境整治入手,统筹推进基础设施、业态培育、基层治理等工作,着力打造“云中苗寨”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促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培育乡村新业态,激活发展新动能。近年来,昭通市认真落实国家和省“百千万”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要求,突出脱贫人口集中区域,紧扣脱贫群众增收主线,以脱贫人口相对集中的村落为基本单元,充分考虑其区位、资源、产业、文化、人口等因素,按照党建引领、政府统筹、专家指导、干部规划、群众主体的总体思路,率先打造了“云中苗寨”“云中乐谷”“坝上花海·七彩坝塘”3个脱贫致富示范先导工程。
“3个先导工程开园运营不到一年时间,累计接待游客40余万人次,营收400余万元,带动442户群众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50余万元。”昭通市乡村振兴局负责人介绍,昭通市在推进先导工程建设中,坚持把脱贫人口增收作为主攻方向,采取“党支部+先导工程+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市场为导向,建设产业基地,培育加工作坊,植入民宿、咖啡馆、便利店、餐饮店等经营业态,形成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新业态。
一个个实验示范村庄不断涌现,一幅幅和美乡村画卷徐徐展开,昭通大地正深刻演绎着以乡村面貌之变、产业形态之变引领群众思想观念之变、社会文明风尚之变、农村发展格局之变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全市先导工程已开园运营4个、完工8个、正在建设33个,计划到“十四五”末建成实验示范村庄100个,辐射带动建设乡村振兴示范乡镇30个、精品示范村300个、美丽村庄3000个。(记者 沈迅 蔡侯友 文/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