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热点 业界 科技快讯 数码 电子消费 通信 前沿动态 电商

别随便吃!中毒严重可致死!这种肉眼难以分辨…

2023-08-22 18:48:40 来源 : 科技工作者之家

在日常生活中


(资料图片)

鱼类可谓是诱惑味蕾之物

吃鱼是件好事

品鉴美味之余还能汲取优质的营养物质

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等

但食之美味的前提应该是保证安全

比如“那些不能随便吃的鱼”

一旦错吃就有可能对身体造成伤害

河豚鱼

河豚,新闻中的“常客”,我们经常能看到有新闻报道称有人食用河豚后中毒,甚至有因此致死的事件发生。

网页截图

这类事件的罪魁祸首就是 河豚毒素 。河豚毒素主要包括河豚酸、河豚素、河豚肝脏毒素、河豚卵巢毒素,其中河豚卵巢毒素毒性最强, 0.5毫克左右就会致死。

“高温煮沸”并不能破坏河豚毒素的毒, 而日晒、盐腌也同样没有作用(常有吃河豚干导致中毒的事件发生)。

吃河豚,要严格对待:

不要冒险尝鲜。 河豚鱼虽然很鲜美,但不可自己尝试烹调制作;若要食用,请到有专业资质的餐厅。

拒绝购买“活的河豚鱼”。 我国明令禁止“加工经营所有品种的野生河豚,也禁止贩卖活的河豚”。正规餐厅售卖的河豚鱼都是从农业部备案的河豚鱼源基地采购的屠杀处理好的河豚。如果遇到有人违法售卖活的河豚鱼,请不要购买食用并拨打12315举报。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明确来源,拒绝野生河豚。 一般来说,含有河豚毒素的大多是野生河豚,由藻类产生毒素,然后由小虾、小鱼、贝类富集起来,最后再被河豚富集。所以不要食用野生河豚鱼。

蓝环章鱼

蓝环章鱼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章鱼,身上布满了青蓝色斑点。它的唾液腺、肌肉、墨汁中均含有毒素,其中最主要的成分同样是河豚毒素。河豚毒素是剧毒的非蛋白质神经毒素, 毒性是氰化钾的1250倍,目前为止没有解药 。除此之外还有透明质酸、组织胺、乙酰胆碱、羟苯乙醇胺等类型的毒素。

织纹螺

织纹螺是一种常见的沿海螺种,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浙江等沿海地区,也被称为白螺、麦螺、海丝螺、割香螺。

它的味道鲜嫩诱人,营养丰富,经常会出现在大排档、美食街。但要注意的是,织纹螺虽美味,但其安全系数太低,食用容易给身体带来很大的风险。

织纹螺体内含有较多的河豚毒素,早在2012年,国家原卫生部2012年公告(2012年第13号)中就命令要求, 任何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生活中该如何鉴别织纹螺?

一般可以从长相和形状进行分辨。织纹螺的螺身细长,呈圆锥体,尾部尖而细长,整体长1厘米左右、宽0.5厘米左右,螺肉为淡黄色。

另外,还应当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不要购买织纹螺,更不要自己在家加工食用。 一旦发生中毒现象,请立即就医。如果您发现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存在生产加工、采购以及销售织纹螺的情况,请立即向食品安全有关部门进行举报。

贝类

每年4、5月份是贝类毒素中毒事件的高发期,主要是由于这些贝类生物食用了有毒物质(如含有“麻痹性贝毒”的赤潮),之后在体内蓄积了毒素。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毒贻贝中含有麻痹性毒素,其毒性很强,包括麻痹性贝类毒素、腹泻性毒素、神经性毒素、健忘性毒素,和织纹螺中毒、河豚鱼毒素致毒类似。

当人因食用了有毒贻贝后中毒,会出现 恶心、头痛、发烧、四肢肌肉麻痹、皮疹甚至呼吸停止 等症状。麻痹性贝毒有“极耐高温”的特点,家庭普通加热的方式无法消除它的毒素。

被麻痹性贝毒攻击的贝类,外表和正常贝类没有太大区别,无法通过肉眼分辨。麻痹性贝毒多存在于 消化腺、鳃部、裙边、性腺 等部位,食用前应该去掉。另外,最好 不要喝汤 ,因为麻痹性贝毒是水溶性生物毒素,在烹煮的过程中会进入汤里。

这些鱼(部位)

真的不能吃:

大型肉食性鱼类 含有重金属汞等有害物质的可能性更高,食用会增加中毒风险;生存在不明环境中的 野生鱼 存在太多不确定性,水质、污染程度等会带来“富集毒素”的风险。

鱼胆 中含有氢氰酸、胆酸等毒素,毒性成分为鲤醇硫酸脂钠,有很好的热稳定性,且乙醇无法轻易破环其毒性,因此无论是否煮熟食用,还是泡酒都可能会导致中毒。一旦中毒, 可导致肝肾受损,严重可致死。 因此吃鱼前一定要将鱼胆摘除,如果不小心弄破,一定要完全清洗干净。

版权图片,不授权转载

如何健康、安全地吃?

到正规的地方购买

不在路边小摊贩处等不明资质、不确定食品来源的地方购买鱼虾等食品;不要贪图小便宜买“价格相差太多的鱼”。

食“鲜”需适量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每人每日要摄入40-75克水产品,无论是鱼还是虾,再或是螃蟹,请适量食用。

蒸煮炖更靠谱

选择安全、健康的烹调方式(蒸煮炖等低温烹调方式),还原食物的鲜美,保留更多的营养物质;减少煎炸炒烤(食物)的食用次数,避免摄入由于高温烹调所产生的有毒物质。

少食用“腌制肉食”

和新鲜肉食相比,腌制食品中含有更多的亚硝酸盐物质,经常摄入容易增加致癌的风险。同时还含有较多的食盐,大量摄入容易增加高血压、胃癌等疾病的患病几率;另外,“生腌”的肉食本身会增加感染寄生虫的风险。

标签:

相关文章

最近更新
美国经济下一步 2023-08-22 18:19:56
中银晨会聚焦 2023-08-22 18:05:41
导航仪品牌 2023-08-22 18: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