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3 13:43:12 来源 : 百度新闻
鉴于对美国治理水平和财政状况的担忧,国际评级机构惠誉8月1日决定将美国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从aaa下调至aa+。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美国媒体称,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二次被下调信用评级,或对国内外商业、金融活动产生广泛影响。与此同时,拜登政府批评惠誉这一决定,并将责任“甩锅”共和党。
治理水平持续下降
据报道,在惠誉将美国的信用评级从aaa下调至aa+之后,美国的信用评级现在与奥地利和芬兰等国相当,但不及瑞士和德国等国。
惠誉在宣布这一决定时给出两方面理由。
一方面,“20年来,美国在财政和债务等问题上的治理水平持续下降”,尤其相较于评级为aaa的国家。
“这体现在反复出现债务上限僵局,拖到最后一刻才有解决方案。”惠誉称。
此前不久,美国险些陷入史上首次债务违约。美国政府今年1月触及31.4万亿美元的债务上限,财政部随即采取“非常规措施”以避免债务违约。但财长耶伦警告说,相关措施预计只能坚持至6月初。
尽管如此,共和、民主两党自2月之后并无实质性对话,直到耶伦5月1日再次警告债务违约最早6月1日发生,拜登与两党领袖才举行了几个月来首次会晤。
然而,随着美国政治极化不断加深,国会两党就债务上限问题进行“极限拉扯”,共同上演熟悉的“懦夫博弈”。
一段时间以来,围绕美国政府陷入债务违约的不确定性引发市场担忧,也对美国的信誉和地位造成负面影响。5月24日,惠誉宣布将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认为当时的债务上限谈判僵局给美国主权信用评级带来更大下调风险。
大约一周后,国会两党于5月底就联邦政府债务上限和预算达成初步一致,并最终形成相关法案,获国会通过。这一法案暂缓债务上限生效至2025年年初,并对2024财年和2025财年的开支进行限制。
而据美国国会相关部门统计,2001年以来,国会已超过20次调整债务上限。目前,美国联邦债务规模约为31.46万亿美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已超过120%,相当于每个美国人负债9.4万美元。
在此背景下,有评论称,惠誉的最新决定体现出两党围绕债务上限的僵局给美国造成的伤害之深。
另一方面,惠誉表示,由于信贷条件收紧、商业投资减弱以及消费放缓,预计美国经济将在今年底、明年初陷入轻度衰退。今年初,美联储经济学家也曾做出类似预测,但在上月转变态度称,经济增长或将放缓,但衰退或可避免。
惠誉还预计,未来三年,美国财政状况将会恶化,政府债务负担高企且不断增加。
另据美国媒体报道,2021年1月震惊全球的美国国会骚乱事件也是惠誉决定下调美国信用评级的原因之一,因为此事也体现出美国的治理水平下降。
史上第二次
美媒称,这是美国有史以来第二次被下调信用评级。上一次是在2011年,国会共和党人与奥巴马政府之间陷入债务上限僵局,也持续至最后一刻。
当时,围绕美国政府陷入债务违约的不确定性引发全球资本市场剧烈波动,导致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美国政府问责局2012年在一份报告中估计,这场僵局使财政部当年的借贷成本增加了13亿美元。
尽管如此,2013年,美国两党因削减社会福利和医改问题再次陷入债务上限谈判僵局,并导致政府关门半个月。而从1976年至今,美国已因债务上限问题发生过约20次或长或短的政府“停摆”。
随着债务上限问题一再成为政治斗争的战场,标普和惠誉相继下调美国信用评级,另一大评级机构穆迪会否做出同样的决定,颇受关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一名美国政府官员拒绝做出相关猜测。
影响广泛
美媒称,鉴于国际主要机构的评级被视为投资者判断风险的标准之一,惠誉的最新决定可能导致投资者出售美国国债,以及美国国债收益率波动。
而美国国债收益率波动被视为影响信贷利率的因素之一。从美国人支付的房屋抵押贷款利率,到世界各地的商业交易,惠誉的最新决定或将产生广泛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较低的信用评级还可能导致美国政府的借贷成本上升,而美国的利率水平已经处于高位。
惠誉公布最新决定后,美国三大股指收盘涨跌不一。
对于惠誉的最新决定,拜登政府持批评态度,并将责任“甩锅”共和党人。
“我强烈反对惠誉评级的决定,”耶伦在一份声明中表示,这一决定“武断”“基于过时的数据”。
白宫新闻秘书卡里娜·让-皮埃尔也表示“强烈反对”,并对惠誉的评级方式提出质疑。
“显然,共和党官员的极端主义——从鼓吹违约,到破坏治理和民主,再到寻求延长对富人和企业的税收优惠,对我们的经济构成了持续威胁。”
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查克·舒默也指责众议院共和党人。他在一份声明中说,他们“不计后果的边缘政策和对违约的玩弄给国家带来了负面影响。”
共和党方面,众议院议长凯文·麦卡锡没有立即置评。
随着美国两党政治斗争持续,美媒称,日益加剧的政治极化,以及华盛顿在支出和税收问题上一再陷入僵局,最终可能让美国纳税人付出代价。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本文作者:陆依斐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苏唯
标签: